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一


1.作者如何赞扬他岳母的为人?                                    
答案:作者通过赞扬妻子的孝悌、不嫌弃粗粮和对仆人和蔼来赞扬他的岳母善于教育孩子、节俭和仁慈。

2.为什么作者的妻子本想回娘家却又半途转东回夫家?         
答案:因为他的妻子原本已经病得剩下一点气息,在回娘家途中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只好转东回夫家了。

3.作者的妻子与他岳母两母女的感情如何?何以见得?         
答案:作者妻子病重后只剩一点气息仍天天思念着母亲,让人扶着她回娘家,最终仍不敌病发而转回夫家。临死前她也还一直追问自己是否已经见不着母亲。由此可见母女俩的感情密切真挚。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 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
答案:沿着只有二十里的水路走,却似乎无法到达。

  b 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答案:临死就快断气 的时候,母女的情分是怎样的啊!

译文:
          从前我的妻子在世的时候,她能够孝顺我的父母,敬爱我的姐妹,因此我知道夫人的家教。像我们家里这等粗劣的饭食,她从来没曾嫌怨过,吃着还相当香甜,因此我知道夫人的节俭。她管理男女仆人,从来没曾有过发怒的言语,严厉的颜色,因此我知道夫人的仁慈。

          在癸巳那年,秋尽冬初的时候,她忽然患了很危险的病,到了气息只剩一点点连续着没有断绝,她还天天思念她的母亲,因此扶着她回娘家去看看,后来病大大地发作起来了,才又扶着她东来,沿着只有二十里的水路走,却似乎无法到达,十月庚子就快要断气的那个晚上,她问侍候她的人是什么时候,告诉她说:“已经二更天了。”她听见门外淅淅的风声,便说道:“天气这么冷,又起了风,我的母亲难道不能来了吗!我难道不能等待她了吗!”唉唉!在极端危险困苦,临死就快断气 的时候,母女的情分是怎样的啊!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


1.包拯在瑞州任知府时,做了什么事?
答案: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任知府后即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且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2.根据上文,请举证说明包拯的性格特点。
答案:机智-巧用妙计智破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清廉-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不谋私利。
      节俭-他虽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不结党营私、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执法严正……(接受一切合理的答案)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他办案英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他明察秋毫,执法如山,办案精明,从不冤枉好人。因此被老百姓将他喻为青天。(语意相近即可)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答案: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b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答案:(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c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答案: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包拯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九


1 为什么王粲来访,蔡邕会热情相迎?
答案:因为王粲的才华过人,连蔡邕也自叹不如.

2 为什么王粲会令在座者感到惊讶?
答案:因为出乎大家的预料,王粲是个个子矮小瘦弱,年纪尚幼的孩子.
3 王粲有哪些过人之处?
答案:记性强,擅长计算,下笔成章,无须修改.

4 孔融怎样回答李元礼的提问?
答案:他表示自己的祖先孔丘和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他和李元礼是累世之交。

5 孔融的回答为什么让陈韪感到窘迫不安?
答案:因为孔融反驳陈韪小时后应该很聪明,言下之意是陈韪目前的表现实在不怎么好。

6 王粲和孔融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两人都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就连长辈也为之赞赏.

7  试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诣门者,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8乃通。
答案:上门拜访的,都是才子名流或亲戚才得以通报.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八


1 侯赢为何不肯接受信陵君的厚礼?
答案:因为他穷得有骨气。

2 侯赢如何试探信陵君的为人?
答案:
·                 径自坐在信陵君马车上的上位。
·                 他要求信陵君载他到市场拜访朋友。
·                 他故意和朋友在市场闲谈了很久。
3 侯赢试探信陵君的用意何在?
答案:侯赢要成就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名声。
4 文中“乃谢客就车”的“谢”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辞别

5为什么说侯赢达到了他成就信陵君名声的目的?
答案:因为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小人,而信陵君是个宽厚而能礼贤下士的人。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答案:我几十年修养品行,怎么也不会由于做守门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钱财。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答案:公子引导侯赢坐在上座,将宾客一一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语译:
    魏围有个隐士叫侯赢,七十多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拜访,想送他厚礼。()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修养品行,怎么也不会由于作守门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赢。侯赢整理一身颇旧的农帽,径直登上车,坐在公子空出的座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赢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带着车马进入街市,侯赢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和善。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察公子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咒骂侯赢。侯赢观察公子的脸色一直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导侯赢坐在上座,将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赢面前祝酒。侯赢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赢()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赢()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自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我本)不应该过访(朋友),现在公子却特意(同我)去拜访。然而,侯赢()是为了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这样,街市的人都以为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予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小人。”于是酒宴结束,侯赢便成上等宾客。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七


以你之见,陈胜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这是因为百姓们在暴秦的黑暗统治下长期受苦受难,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

2  在卜者启发下,陈胜和吴广采取了那些行动?这带来什么效果?
答案:他们先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以图制造出足以威众的灵异。后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再制造一个类似的灵异,以加强威众的效果。

从分析当时形势、所提策略口号中到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
   陈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表现了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超人的胆略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b卒皆夜惊恐。
答案: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六


这篇短文,说的是对人民的议论只适合疏导不可压制的道理,颇有见地。周厉王是个暴虐无道的君王,民不堪命,议论纷纷,他就用监视、告密、杀戮的方式加以镇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他,可他却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对舆论民情非但不加以疏导,还以高压手段抑制,无异于火上浇油,终于遭到国人的流放,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1 周厉王最初怎样处理人民的不满?其时百姓又如何应对?
答案:周厉王监视、杀害那些对他的政策提出异议、口出怨言的人民。这导致老百姓在路上相遇,也只能打眼色,因担心说出怨言而遭到对付。

2 为何周厉王会转怒为喜?
答案:周厉王以为自己已经成功掩盖人民的嘴巴,压制他们说话的自由及消弭人民的不满情绪。

3 “三年,乃流王于彘。”
  造成以上的结局的原因为何?
答案:人民累积已久的愤怒、不满情绪终于一次过大爆发,人民群起反抗、暴动,导致厉王被驱逐的命运。

4 从上文中,可知召公是个怎样的臣子?
答案:召公是个有先见之明、明察秋毫、了解民意、敢怒敢言,又关心国家前途的臣子。

5 周厉王的下场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领袖应广开言路,让民众对领袖的施政畅所欲言,以便不好的政策得以改善,好的政策加以实施。反之,领袖高压的手段,往往令人民心生不满,当百姓的愤怒一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了卫国的巫师,命令他们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都的人谁也不敢再说话了,路上相见,也只是以打眼色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怨愤不满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巴。堵塞老百姓的嘴,远比阻塞河水还要危险。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会一溃千里,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封堵人民的嘴巴后果也一样。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开导老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上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国家政务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政策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治国途径啊。人们心中怎么想,就通过嘴巴怎么说出来,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拥戴跟随的人还有几个呢?"
          周厉王听不进召公的规劝,从此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五


1 赵普少年时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答案:赵普熟悉官吏所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不多。

2 赵普晚年时常在家里做什么事?
答案:他勤奋读书,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晚在读
      书。

3 太祖把赵普的奏章撕碎后,赵普有什么反应?
答案: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碎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4 “赵普奏荐某人为某官这故事是要突显赵普怎样的性格?
答案:刚毅果断/刚强坚毅(或其他可接受的答案)

5 太祖为何会醒悟并任用赵普举荐之人?
答案:因为太祖被赵普不顾他多次的反对,冒着触怒皇上的风险,仍然坚持举荐这人的举动所打动而醒悟,此人能获赵普不断举荐肯定有他过人之处。

6 试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a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答案: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顺畅。

  b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答案:太祖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顺畅.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則,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那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那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趑普还是上报那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秦章扔在地上,赵普睑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秦。太祖这才醒悟过来,最终任用了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