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文,说的是对人民的议论只适合疏导不可压制的道理,颇有见地。周厉王是个暴虐无道的君王,民不堪命,议论纷纷,他就用监视、告密、杀戮的方式加以镇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他,可他却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对舆论民情非但不加以疏导,还以高压手段抑制,无异于火上浇油,终于遭到国人的流放,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1 周厉王最初怎样处理人民的不满?其时百姓又如何应对?
答案:周厉王监视、杀害那些对他的政策提出异议、口出怨言的人民。这导致老百姓在路上相遇,也只能打眼色,因担心说出怨言而遭到对付。
2 为何周厉王会转怒为喜?
答案:周厉王以为自己已经成功掩盖人民的嘴巴,压制他们说话的自由及消弭人民的不满情绪。
3 “三年,乃流王于彘。”
造成以上的结局的原因为何?
答案:人民累积已久的愤怒、不满情绪终于一次过大爆发,人民群起反抗、暴动,导致厉王被驱逐的命运。
4 从上文中,可知召公是个怎样的臣子?
答案:召公是个有先见之明、明察秋毫、了解民意、敢怒敢言,又关心国家前途的臣子。
5 周厉王的下场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领袖应广开言路,让民众对领袖的施政畅所欲言,以便不好的政策得以改善,好的政策加以实施。反之,领袖高压的手段,往往令人民心生不满,当百姓的愤怒一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了卫国的巫师,命令他们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都的人谁也不敢再说话了,路上相见,也只是以打眼色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怨愤不满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巴。堵塞老百姓的嘴,远比阻塞河水还要危险。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会一溃千里,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封堵人民的嘴巴后果也一样。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开导老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上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国家政务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政策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治国途径啊。人们心中怎么想,就通过嘴巴怎么说出来,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拥戴跟随的人还有几个呢?"
周厉王听不进召公的规劝,从此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