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一


1.作者如何赞扬他岳母的为人?                                    
答案:作者通过赞扬妻子的孝悌、不嫌弃粗粮和对仆人和蔼来赞扬他的岳母善于教育孩子、节俭和仁慈。

2.为什么作者的妻子本想回娘家却又半途转东回夫家?         
答案:因为他的妻子原本已经病得剩下一点气息,在回娘家途中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只好转东回夫家了。

3.作者的妻子与他岳母两母女的感情如何?何以见得?         
答案:作者妻子病重后只剩一点气息仍天天思念着母亲,让人扶着她回娘家,最终仍不敌病发而转回夫家。临死前她也还一直追问自己是否已经见不着母亲。由此可见母女俩的感情密切真挚。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 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
答案:沿着只有二十里的水路走,却似乎无法到达。

  b 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答案:临死就快断气 的时候,母女的情分是怎样的啊!

译文:
          从前我的妻子在世的时候,她能够孝顺我的父母,敬爱我的姐妹,因此我知道夫人的家教。像我们家里这等粗劣的饭食,她从来没曾嫌怨过,吃着还相当香甜,因此我知道夫人的节俭。她管理男女仆人,从来没曾有过发怒的言语,严厉的颜色,因此我知道夫人的仁慈。

          在癸巳那年,秋尽冬初的时候,她忽然患了很危险的病,到了气息只剩一点点连续着没有断绝,她还天天思念她的母亲,因此扶着她回娘家去看看,后来病大大地发作起来了,才又扶着她东来,沿着只有二十里的水路走,却似乎无法到达,十月庚子就快要断气的那个晚上,她问侍候她的人是什么时候,告诉她说:“已经二更天了。”她听见门外淅淅的风声,便说道:“天气这么冷,又起了风,我的母亲难道不能来了吗!我难道不能等待她了吗!”唉唉!在极端危险困苦,临死就快断气 的时候,母女的情分是怎样的啊!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


1.包拯在瑞州任知府时,做了什么事?
答案: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任知府后即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且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2.根据上文,请举证说明包拯的性格特点。
答案:机智-巧用妙计智破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
      清廉-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不谋私利。
      节俭-他虽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不结党营私、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执法严正……(接受一切合理的答案)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他办案英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他明察秋毫,执法如山,办案精明,从不冤枉好人。因此被老百姓将他喻为青天。(语意相近即可)

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答案: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b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答案:(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c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答案: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包拯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九


1 为什么王粲来访,蔡邕会热情相迎?
答案:因为王粲的才华过人,连蔡邕也自叹不如.

2 为什么王粲会令在座者感到惊讶?
答案:因为出乎大家的预料,王粲是个个子矮小瘦弱,年纪尚幼的孩子.
3 王粲有哪些过人之处?
答案:记性强,擅长计算,下笔成章,无须修改.

4 孔融怎样回答李元礼的提问?
答案:他表示自己的祖先孔丘和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他和李元礼是累世之交。

5 孔融的回答为什么让陈韪感到窘迫不安?
答案:因为孔融反驳陈韪小时后应该很聪明,言下之意是陈韪目前的表现实在不怎么好。

6 王粲和孔融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两人都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就连长辈也为之赞赏.

7  试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诣门者,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8乃通。
答案:上门拜访的,都是才子名流或亲戚才得以通报.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八


1 侯赢为何不肯接受信陵君的厚礼?
答案:因为他穷得有骨气。

2 侯赢如何试探信陵君的为人?
答案:
·                 径自坐在信陵君马车上的上位。
·                 他要求信陵君载他到市场拜访朋友。
·                 他故意和朋友在市场闲谈了很久。
3 侯赢试探信陵君的用意何在?
答案:侯赢要成就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名声。
4 文中“乃谢客就车”的“谢”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辞别

5为什么说侯赢达到了他成就信陵君名声的目的?
答案:因为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小人,而信陵君是个宽厚而能礼贤下士的人。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答案:我几十年修养品行,怎么也不会由于做守门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钱财。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答案:公子引导侯赢坐在上座,将宾客一一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语译:
    魏围有个隐士叫侯赢,七十多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拜访,想送他厚礼。()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修养品行,怎么也不会由于作守门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赢。侯赢整理一身颇旧的农帽,径直登上车,坐在公子空出的座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赢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带着车马进入街市,侯赢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和善。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察公子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咒骂侯赢。侯赢观察公子的脸色一直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导侯赢坐在上座,将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赢面前祝酒。侯赢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赢()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赢()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自屈尊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我本)不应该过访(朋友),现在公子却特意(同我)去拜访。然而,侯赢()是为了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这样,街市的人都以为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予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小人。”于是酒宴结束,侯赢便成上等宾客。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七


以你之见,陈胜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这是因为百姓们在暴秦的黑暗统治下长期受苦受难,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了。

2  在卜者启发下,陈胜和吴广采取了那些行动?这带来什么效果?
答案:他们先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以图制造出足以威众的灵异。后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再制造一个类似的灵异,以加强威众的效果。

从分析当时形势、所提策略口号中到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
   陈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案:表现了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超人的胆略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案: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b卒皆夜惊恐。
答案: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六


这篇短文,说的是对人民的议论只适合疏导不可压制的道理,颇有见地。周厉王是个暴虐无道的君王,民不堪命,议论纷纷,他就用监视、告密、杀戮的方式加以镇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他,可他却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对舆论民情非但不加以疏导,还以高压手段抑制,无异于火上浇油,终于遭到国人的流放,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1 周厉王最初怎样处理人民的不满?其时百姓又如何应对?
答案:周厉王监视、杀害那些对他的政策提出异议、口出怨言的人民。这导致老百姓在路上相遇,也只能打眼色,因担心说出怨言而遭到对付。

2 为何周厉王会转怒为喜?
答案:周厉王以为自己已经成功掩盖人民的嘴巴,压制他们说话的自由及消弭人民的不满情绪。

3 “三年,乃流王于彘。”
  造成以上的结局的原因为何?
答案:人民累积已久的愤怒、不满情绪终于一次过大爆发,人民群起反抗、暴动,导致厉王被驱逐的命运。

4 从上文中,可知召公是个怎样的臣子?
答案:召公是个有先见之明、明察秋毫、了解民意、敢怒敢言,又关心国家前途的臣子。

5 周厉王的下场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领袖应广开言路,让民众对领袖的施政畅所欲言,以便不好的政策得以改善,好的政策加以实施。反之,领袖高压的手段,往往令人民心生不满,当百姓的愤怒一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了卫国的巫师,命令他们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都的人谁也不敢再说话了,路上相见,也只是以打眼色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怨愤不满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巴。堵塞老百姓的嘴,远比阻塞河水还要危险。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会一溃千里,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封堵人民的嘴巴后果也一样。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只能开导老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上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国家政务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政策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治国途径啊。人们心中怎么想,就通过嘴巴怎么说出来,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拥戴跟随的人还有几个呢?"
          周厉王听不进召公的规劝,从此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五


1 赵普少年时有什么优点与缺点?
答案:赵普熟悉官吏所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不多。

2 赵普晚年时常在家里做什么事?
答案:他勤奋读书,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晚在读
      书。

3 太祖把赵普的奏章撕碎后,赵普有什么反应?
答案: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碎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4 “赵普奏荐某人为某官这故事是要突显赵普怎样的性格?
答案:刚毅果断/刚强坚毅(或其他可接受的答案)

5 太祖为何会醒悟并任用赵普举荐之人?
答案:因为太祖被赵普不顾他多次的反对,冒着触怒皇上的风险,仍然坚持举荐这人的举动所打动而醒悟,此人能获赵普不断举荐肯定有他过人之处。

6 试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a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答案: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顺畅。

  b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答案:太祖才醒悟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顺畅.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則,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那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那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趑普还是上报那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秦章扔在地上,赵普睑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秦。太祖这才醒悟过来,最终任用了那个人。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四


1群猴的生活如何?何以见得?
答案:群猴生活在害怕与痛苦之中。猴公每天要他们到山里去摘取果实,然后供养猴公。若不肯供养,就会被抽打。

2针对摘取山中果实一事,小猴有何看法?原因何在?
答案:小猴认为它们可以靠自己获取果实而不用被猴公使唤(不用为他干活)。
      因为山中的果树不是猴公种的,并非只有猴公可摘取。/因为山中的果树是天生的,可任由大家摘取。

3根据文章,猴公和群猴分别比喻什么?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猴公比喻为统治者,群猴为百姓。
      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百姓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必灭亡。/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a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答案:叫(使唤)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找(摘取)植物的果实。

    b 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
答案:等到猴公睡着后,众猴打破栏杆毁坏笼子,拿走他存放(积存)的粮食。

译文:
    楚国有个以养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工作给猴子,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找(摘取)植物的果实,然后征收(取)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猴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问:“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众猴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问:“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又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并要被他役使呢(去为他干活呢)?”话还没有说完,众猴都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猴公睡着后,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一起进入森林,不再回来。猴公终于饿死。郁离子说:“世上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猴公吗?只因他们(百姓)昏昧尚未觉醒,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三

练习三
1宣子为何事而忧愁?                                                                         
答案:为贫愁之事而愁。

2为什么叔向要祝贺宣子?                                                                            
答案:叔向认为宣子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

3叔向举出多个例子主要说明什么?                                                   
答案:说明德行比财富更未重要。有财富而无德行会遭受祸害,甚至连累后辈,有德行,即使穷困,也会受人爱戴。

4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
  试将文句的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

附加题
5 “使越于诸侯”
  文句中的越是什么意思?                                                                              ]
答案:超越 
                                                             
6 栾武子的德行为他到来什么影响?                                                   
答案: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7为何“及桓子,骄泰奢侈”能而“没其身”;可是“怀子,“修武之德”却“以亡于楚”。原因何在?                                                             
答案:桓子因为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怀子虽然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 逃亡到楚国。一切皆因德行的因素。

8你认为文中提及的例子是“富招祸至”吗?为什么?                                     
答案:我认为不是富有招惹的祸,一切都是个人的品德修养问题。
          倘若一个人富有,可是惠及人民,那么富有将为他带来更多的福泽。

翻译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被诛九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要感谢你的教诲,我的子孙也会感谢你,我的世世代代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二

1.晏子的家境如何?何以见之?
答案:晏子的家境贫穷。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2.晏子辞千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晏子认为,君主赏赐自己已经很丰厚了;只要做到有衣穿,有饭吃,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了。
      他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为君主着想,知足明理。

3.晏子认为仁义的人不应该怎样?
答案:不应该把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占为己有。

4. 根据上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晏子是个能言善辩,不图钱财,品德高尚的人。

5.试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i)“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答案: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ii)“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答案: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文言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一


1 为什么古人在观察大自然时,总会有所体会?
答案:因他们对事物观察和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2 根据文章,为什么许多人在游览时收获不多?
答案:因许多人只是到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而世上奇珍异观常在艰险而偏远的地方,人们很少会去游览。

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
答案:要有志向/坚强的意志力、要有足够的体力、要有相助之物(如火把)。

4 本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无论求学或做事,应深入思考,勇于探索,并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 将上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

附加题:
作者引用古人的例子,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为了借古鉴今,说明今人行事要有所收获,就必须具备古人深入思考,探索的精神。


翻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 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现代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二


1  你认为鲜花是曹医生送的吗?请说出原因。                                   
答案:不是。因为她可以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2  a “爸爸的生命长度却敌不过一朵绢做的牡丹。”                              
     试诠释上面的文句。
答案:爸爸的生命脆弱,最终逝世。
  
   b “曹医生尽情挥洒她的悲伤的时候,我在医院门口的花店里打公用电话。”
     这句子中的“尽情挥洒”带有什么特别含义?                                    
答案:讥讽曹医生虚情假意。 

3  “ 在老板娘的骂声中,我明白了这些鲜花每天都有个周转。”你认为,这些
   鲜花有怎样的周转过程?                                                                  
答案:周转过程:花店将花卖给医生(或医院),医生将鲜花送给病人(鲜花钱从加入医药费 )再由护士专卖回花店。
           
4  a 曹医生每次来替父亲看诊时,两人的神情是怎样的 ?
答案:曹医生表现热情,父亲就显得冷漠。
                   
   b 试针对这两人的性格作出评价。                                                    
答案:曹医生是个唯利是图的势力小人,这可从她对待父亲与老太太的态度中看出。
      父亲是个性情中人,耿直,讲求实际 ,这可从他对鲜花的态度看出。

5  依据你对文章的理解,鲜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答案:
·         作为线索贯串全文。
·         同时也是对比反衬。对比曹医生因牟利而喜爱鲜花,父亲认为鲜花不切实际/无个性。
·         逐层揭示人物性格。虽有艳丽的外表,却无内涵,如曹医生。 
6  “平日里爸爸在花盆里栽种的是韭菜菠菜之类,他甚至用花盆种地瓜也不养花。”
    上面的句子属于什么复句?                                         

答案:递进复句

现代文理解参考答案_练习十一


1. a作者在文中写了多次的目送,哪两次的目送最让她无法割舍?
   b 这两次的目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a 目送十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当交换生及目送父亲的灵柩进焚化炉。
      b 分别表达了对儿子的牵挂,不舍和对儿子的长大难以释怀的落寞以及面对父亲的离去而无法挽留的痛苦。

2. 本文前四段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这四段写出儿子小时候离开母亲身边时的“不断地回头”和依恋,与下文中儿子长大后与自己的隔阂作对比,为后面的感情作铺垫。

3. 本文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为题记,本什么?
答案:本意在告诉我们世间有些事需要我们独立去处理,同时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永远陪伴我们。

4. 试解释下文中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及感情。
  a. 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答案:   强调儿子入关时速度的快,突出了作者渴望多看一会儿儿子的不舍心情。

  b.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答案:描写母亲渴望孩子回头但儿子却表现冷漠,突出了母亲浓重的失落感。

5. 文章第九及第十六段是完全相同的,这种重复是否有必要?试提出你的理由。
答案:有必要,这两段各别对目送儿子和父亲的三个场景作总结,一边厢表达了与儿子无法沟通的失落及伤感,另一边厢感慨父亲渐渐老去及离世的悲痛。这两段正好将作者和父亲及孩子系在一起,并起着一唱三叹的效果。

6. 他是一扇紧闭的门
   上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
7. 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门的窄巷边
    上面句子属于哪种复句?

答案:并列复句